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第七届长三角地区城规划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16-07-05   编辑:系统管理员 浏览:1162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和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长三角地区城规划研讨会,于2016630-71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信息经济与长三角地区城乡规划的融合与发展。开幕式上,桐乡市人民政府姜玮副市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何兴华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伍江理事长、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张泉理事长、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顾浩理事长5位领导分别致辞,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主持大会的开幕式。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金忠民副理事长、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陈小卉秘书长、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杨晓光秘书长分别主持了大会的三场报告,11位嘉宾及代表汇报交流,300多位长三角地区规划界代表参会并热烈讨论。交流与讨论的议题主要包括:大数据与城乡规划;多规融合的城乡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美丽县城和乡村规划与建设;信息社会与城乡交通网络优化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何兴华到会致辞


上海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到会致辞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张泉到会致辞


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到会致辞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主持开幕式


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忠民作专题发言主持人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作优秀论文代表发言主持人


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晓光作特邀报告主持人


部分嘉宾交流内容


裴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主题:大数据下的城市功能与行为感知内容摘要:报告以丰富的实例讨论了大数据下的城市功能与行为感知,通过大数据判别城市规划与居民活动的协调性,解读城市间人的流动与城市类型,分析城市内部的行为与城市功能,研究室内的行为感知与POI功能。同时提出作为城市系统分子的个体人,其行为、情感乃至思想均被大数据所刻画,与分子技术对于生物学发展的作用类似,城市科学的发展将在个体大数据的冲击下面临变革。遥感技术的出现极大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城市传感器引发的城市大数据洪流成为研究社会现象的遥感数据城市功能人的行为在不同尺度上对于任意一方的推断都需要另一方的信息,是提升规划的重要参考。



邵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乌镇转型的再思考内容摘要:汇报从乌镇的成就、乌镇的转型、规划的再思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乌镇的历史沿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从申遗、互联网大会、旅游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乌镇发展至今取得的系列成就。并从多层次研究了乌镇转型的方面:全球层面搭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国家层面注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典范,区域层面构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网络节点,省市层面打造浙江省旅游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样板。最后从定位、规模、形态、项目布局、交通、古镇风貌、村庄、生态等多方面展开了规划的再思考。



葛岩

上海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总工程师

报告主题:回归街道生活与重塑街区魅力内容摘要:导则分成前言和三个主体部分,分别是街道与城市、目标与导引以及设计与实施,同时明确了导则所涉及的四类设计要素,分别是主要功能设施、附属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以及沿街建筑界面。在基本理念指导下,导则按照导向-目标-策略-措施四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层次根据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大导向进行分类,导向之下形成若干目标,目标之下提出若干导引,再辅以措施及案例说明。明确街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确定街道定位、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进行统筹、与沿街设施和周边环境相协调、面向街道空间进行整体设计。



周生元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报告主题:省级空间信息平台建立——基于多规合一的江苏省实践内容摘要:汇报介绍了江苏省省级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即在一个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体系下,通过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一套数据体系、一个信息平台和一套协调机制,形成省级空间规划一张空间蓝图。一套标准体系指明确规划要素唯一性要求及制图规范性要求;一个信息平台指统一的空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一套协调机制指建立保障机制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王纪武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副教授

报告主题:互联网与城市空间组织——网络空间影响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应对内容摘要:汇报认为解释城市集聚与扩散规律并做出相应的空间安排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而其面临的问题是将城市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空间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具有了非传统的组织机制并引起社会发展范式的转变。提出功能与空间的对应性以及由功能相关到空间相关的转换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本工作模式。并认为传统的城市多中心等级系统结构在网络空间影响下具有片段化离散发展的趋势。



郑晓军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总院 总工程师

报告主题:仙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创新与探索内容摘要: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生态问题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报告以仙居县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仙居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并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制度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陆远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报告主题:城市更新导向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机制研究——以上海中心城为例内容摘要:上海市现存大量的历史建筑,既是记录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宝贵财富,也是承载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本市中心城区的转型发展,大批历史建筑面临着开发与保护、居民生活改善与历史文脉传承、经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相平衡等问题。报告以现有历史建筑更新利用试点为基础,总结当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主要方法、模式,剖析其在管理制度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城市更新为导向,希望在激发历史要素活化利用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研究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管理机制和政策配套,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优化建议。


韦胜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报告主题:沪宁沿线高铁客流OD特征及其规划影响分析内容摘要:报告对沪宁沿线城市之间及其内部的高铁客流在不同年份下客流量变化情况,以及沪宁沿线各高铁站点在某日内的客流OD分布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表明:(1)高铁客流量仍然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与此相关的交通和设施配套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苏州和无锡的客流增速还是处于增长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两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2)高铁促进了城市内部客流的增长,对于城市内部交通的影响在较高能级城市内较为显著,而在能级不是很高或者较低的城市则影响非常有限,同时,新增线路的开通会立即吸引非常高的客流量。(3)沪宁城际节点城市客流效应明显,有利于促进区域中重要城市的影响力水平,提升区域内重要城市功能的地理服务范围和强度。京沪高铁小网络已初步形成。高铁站点的等级结构体系中苏州站地位相对与无锡和常州较为突出。



周珂慧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任规划师

报告主题: 复兴与共赢:传统手工业与美丽乡村探索——苏州四大雕刻村落改造的视角内容摘要:基于新常态的语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借鉴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先进经验,对传统村落的美丽乡村规划进行探索。基于不破坏传统手工业的历史村落文化环境和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等传统韵味的前提,报告积极探索传统手工业与特色村落空间共生组织的形态内涵及空间的组织模式,研究传统村落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和功能空间等的有效组织。四大雕刻村落(核雕、玉雕、红木雕、佛雕)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依托自身的山水环境、区位优势和传统手工业的产业基础,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和山水资源富集的特色村落。报告结合苏州环太湖传统手工业村落的改造案例,以丰富文化旅游为抓手,以传承和复兴四大雕刻等传统手工业为目的,对传统村落的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和功能空间进行规划提升。以期优化生态人居环境,推进苏作工艺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吴伟进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办主任、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主题:美丽乡村、乡村园林内容摘要:浙江省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许多县市正在实施全域景观化,全域旅游的战略,报告以乡村园林的概念,来进一步说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策划的内涵,探究浙江全域旅游之路的战略。



赵佩佩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报告主题: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初探内容摘要: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省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的一项战略新举措,目前已引起中央和地方的广泛关注。汇报对浙江特色小镇的缘起、政策内涵、创建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并结合地方实践对当前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属性、核心要求、规划重点、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提炼。还对特色小镇创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理清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