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下浙江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和保障的空间递推方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吴次芳
在全球化重构、AI革命、极端气候频发、海权受限和“双循环”挑战的压力下,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地和民营经济高地,城市发展具有某些独特优势,但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传统块状经济正经历产能过剩和空间低效问题,如不少传统产业集群亟需空间重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新消费需求呼唤新产业新业态空间落地。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城市创新发展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夯实“增就业”和“稳保障”两个创新发展的基石,才能持续提升浙江城市的全球发展能级与竞争力。
1、"四大过剩"呼唤空间治理新模式。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在空间维度上集中表现为产能过剩、产品过剩、劳动力过剩与资本过剩的"四大过剩"。在产业空间层面,传统的工业园区往往陷入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的困境。商业空间结构也呈现出类似的失衡现象。一方面是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社区层面的商业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品质生活需求。这些空间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空间治理体系存在的三个关键缺陷:首先是空间适应性转换难导致空间功能滞后于产业变革;其次是行政壁垒影响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最后是产权制度限制了存量空间的再开发可能性。要破解这些空间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突破:一是推行"混合用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允许闲置空间在不违反负面清单的前提下自主转型;二是搭建区域级空间资产交易平台,通过市场机制激活沉淀资产;三是构建"空间绩效动态评估系统",建立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从过去单纯注重"空间生产",转向以效能为导向的"空间运营"。
2、AI时代催生空间组织新形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深刻重塑城市空间的组织逻辑。在产业空间层面,大模型等AI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知识空间的地理束缚被打破,传统的中央商务区集聚效应正在弱化,"云端总部+分布式工位"的新型办公网络应运而生。这种变化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的空间成本,同时也为人才分布的均衡化创造了条件。制造业的空间形态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数字孪生工厂+3D打印微车间"的分布式布局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工厂的空间集聚形态,使制造环节可以更加贴近消费终端。这些趋势对空间治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创新要求:首先是要重构空间评价体系,将网络带宽、数据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纳入区位要素;其次是要发展"插件式"空间单元,通过模块化建筑等方式提升空间使用的灵活性;最后是要建立空间用途负面清单制度,为新业态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就业空间的调整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AI技术的替代效应导致传统服务业空间需求萎缩;另一方面,AI训练师、数据标注师等新兴职业又对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构建"数字就业缓冲带",推进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就业空间布局,帮助劳动力实现平稳过渡。
3、空间递推需着力五个关键层。要系统解决上述空间问题,需要一个多层次、渐进式的空间递推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五个相互关联的关键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空间结构的系统性优化。传统工业化形成的"产城分离"格局已难以适应现代化需求,亟需向"职住平衡"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具有特殊价值。第二个层次着眼于空间成本的全面降低。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空间使用成本的持续攀升,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保障。需要从居住成本、就业成本、创业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五个维度进行系统优化。第三个层次关注存量空间的盘活利用。成功的存量改造往往需要突破传统的产权和用途管制限制,这要求相关部门具有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第四个层次强调空间预期的稳定性。空间的不确定性会抑制市场主体投资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稳定、透明的空间发展预期,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减少规划调整对现有权益人的冲击。第五个层次聚焦新兴消费和就业空间的组织重构。情绪消费、体验经济等新需求要求空间设计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而灵活就业的兴起则对共享办公空间等新形态提出了需求。国际经验表明,规划决策和空间治理对城市就业增长和空间保障至关重要。日本东京、美国硅谷加州圣何塞地区、加拿大多伦多地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都会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等的就业空间布局值得借鉴。
4、以完善数字空间治理平台为切入点。推进上述空间治理创新,应将完善数字空间治理平台作为关键的切入点,这一平台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核心功能模块。首先是就业-住房-消费联动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职住平衡状况和商业设施利用率,为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数据支持。其次是新兴产业空间需求预测模块。针对AI、绿色经济等未来产业的空间需求特征进行评估和预测,可以帮助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空间供给和保障策略。第三是消费升级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时调整商业空间的业态配比,避免供需错配。在新消费空间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三类空间形态:首先是体验式商业综合体,融合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其次是社区生活创新实验室,通过快闪店等灵活业态满足多样化需求;最后是产业消费融合示范区,让消费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生产过程。建议探索"空间治理白名单"制度,以及设立空间转型风险补偿基金等,减少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
全省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将空间治理创新与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聚焦就业和保障两个战略支点优化空间递推方案,打造全国领先的城市创新发展样本。这一路径既是对百年变局的主动应对,更是对"重要窗口"使命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