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 陈前虎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要求“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城市空间优化”视角深刻领悟“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深度感悟新阶段城市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科学方法论与强大领导力,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既要“顶天”更要“立地”,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联动。
内涵式发展理念系统重构了城市发展逻辑,强调从“规模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效率提升”,其关键在于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形成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层支撑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空间优化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我们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空间优化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手段,正推动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空间尺度与层次重构城市系统,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品质提升:
一是在“城市—街区”尺度,通过三生融合强化宏观结构控制。近域圈层式的城市蔓延造成了大尺度工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块过度集中且相互分离,形成生产、生活割裂格局,导致长距离通勤和钟摆交通,也加剧了土地紧张与污染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包括:多中心结构布局——明确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等级、职能、规模与形态,复原城市生态基底与资源本底(通风廊道、水文行道),塑造“大密大疏、疏密有致,大开大合、开合有度”的城市宏观结构;紧紧围绕地铁站点开发,夯实城市结构“桩基”,抑制“点对点”机动化个体交通,提高城市可达性与紧凑度;充分发挥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与商服设施对市场开发的引领作用,不断夯实城市结构“基础”。宏观结构控制要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抓手,实现“双修(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目标,推动城市空间从松散蔓延向紧凑高效转型。
二是在“街区—地块”尺度,通过土地混合优化中观空间组织。城市中公共交通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均衡性上的不足制约了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成了居民提升精神文化消费、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最大短板,导致邻里社会关系淡漠。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包括: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合理划分和组织“城市生活圈”——分解、组织、落实宏观结构意图的基础性框架,按出行规律组织功能相对独立与完整的邻里产业社区;以混合用途为导向,全面组织和落实“职住平衡结构”——在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内合理组织生产生活空间,完善职住平衡体系,落实“生活即工作”的理念与原则;以公共领域为主导,系统建构和管控“网络化结构设施”——改变单一的用地区划,加强网络化、结构性设施的建构与管控,如连续街巷系统、慢行系统、停车系统、生态绿廊、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等,以避免城市空间割裂与封闭。中观空间组织要以城市更新片区规划为抓手,通过系统评估,查漏补缺,打造“慢生活邻里社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从碎片割裂向有机联系转型。
三是在“地块—建筑”尺度,通过功能复合细化微观环境设计。缺乏人性化的场所设计带来了哗众取宠的建筑、孤独的车站、不友好的路径、无趣的场所、非宜人的尺度与环境,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包括:倡导生活化的工作环境——强调从空间到设施,从环境到资源的开放、关联与共享,打造一个有魅力的“生活环境”;建筑组团即创新社区——通过高强度开发,将一个建筑组团甚至单栋建筑视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创新社区”,确保投入使用即可独立运作;“人人可参与”的氛围营造——只有空间,没有运营,社区活力是不可持续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可以涵盖户外运动、亲子活动、电影美食、艺术&文化、音乐&舞台等类别,覆盖全年大部分日期。在此环节,要以更新项目实施为抓手,通过“场所-事件”双向驱动与投建管运一体化,细化微观环境设计,推动城市空间从冷酷无情向温暖有趣转型。
城市内涵式发展是思想理念、空间逻辑、实施策略与治理手段的系统跃迁,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历史选择。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未来城市发展必将以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性提升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