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以“一湾引领”战略助力浙江省域现代化发展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区域战略分院院长 赵佩佩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并对城市群内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城市群之间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都市圈内部结合实际推进同城化发展提出方向指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将“湾区经济”摆在更突出位置,体现出国家对沿海湾区发展的重视。我省地处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历史使命。202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46%,城镇人口5033万人,人均GDP为1.9万美元(13.56万元),已接近初级发达经济体水平(人均GDP2万美元),城镇化总体步入稳定成熟阶段。在此背景下,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以“一湾引领”战略助力省域现代化发展,将湾区和四大都市区(都市圈)作为省域现代化的空间特征,并以湾区经济形态统筹沿海城市建设,构筑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例,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亲自主持编制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科学谋划了环杭州湾六市产业发展之路。2024年,自然资源部牵头组织编制《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中提出“上海与杭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共同打造杭州湾世界级开放湾区,推动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的融合联动,统筹杭州湾高层次协同开放平台布局”。从国家和浙江省对环杭州湾地区发展定位的理解来看,经历了从“产业带”“城市群”“经济区”再到“世界级湾区”的迭代升级。在创新驱动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湾区经济形态重要特质的背景下,环杭州湾地区被赋予了建设世界级“开放湾区、创新湾区、生态湾区”的新使命。“一湾引领”的实质就是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引领,产业、创新和生态是杭州湾发展建设的核心。
不过,当前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在科技创新、产出绩效、开放活力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仍有差距。且存在湾区内部城市间协同不够,跨海跨湾的通道联系有待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协作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本次从空间协同的视角提出以下设想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适时编制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编制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并强化湾区规划建设与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融合,以湾区、都市圈共同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促进城镇、产业、生态跨区域协同。
二是强化空间协同。着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湾区空间格局。具体包括:(一)主动服务和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做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融合联动,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二)推动沿湾城市功能协作,强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集群协调发展,以都市圈为载体、以中心城市为带动,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湾区城镇空间格局。(三)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协作,沿湾重点打造沪甬舟海洋经济大走廊、杭绍甬舟先进智造大走廊、沪嘉杭绿色科创大走廊三条发展走廊,并依托沪甬跨海通道提前谋划沪甬合作走廊,向南部台州、温州、福建宁德等沿海地区延伸,共筑沿海经济产业带。(四)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和内陆辐射两大扇面功能,东向陆海联动,向海开放,依托机场群、港口群和重大功能平台打造开放门户,链接全球;西向内陆辐射,发挥湾区国民经济增长极作用,带动省域乃至内陆腹地城市共同发展。(五)保护好北部水乡绿网、南部山地绿屏、东部海洋蓝湾,共筑蓝绿共融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优化要素保障。探索以都市圈为单位的要素统筹与跨区域协调机制。强化区域重大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协同融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畅通要素流动渠道。鼓励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之间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成果。


